最終仍然是“上品無寒 門,下品無世族”。雖然到隋煬帝時開始設(shè)置進士科,但直到唐高宗時,科舉仍僅 限于文科,直到長安二年(公元702年)武科舉才應(yīng)運而生,才使一文一武的科舉 考試相得益彰。武科舉的創(chuàng)立,使武科官員的選取進入到了一個規(guī)范化的階段, 這是典章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。在此之前,中下級武職官員的選取、任用,大多 都是由于武職官員、士兵在戰(zhàn)爭中臨時缺額時,才從下一級提拔。這就是人們所 說的'行伍”出身。雖有個別升為高級武官的,但畢竟是鳳毛麟角。絕大多數(shù)都 是蔭襲、恩賜、捐納而來的。盡管歷史上“以武選士”的做法由來已久,但在武科 舉之前,都是臨時需要而由他人或自我薦舉來進行的,缺乏固定制度可循。而武 科舉制在形成制度后,其選拔標(biāo)準(zhǔn)看得見,摸得著,大大降低了人為的主觀隨意 性,給了每一個參與者一個大概的公平競爭機制。
雖然歷朝歷代高層武官很少以武舉起家,武舉史上也極少見到歷史名人,但 武舉作為冷兵時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,確也為國家選定了大批的武備人才,這 是武科舉制能夠存世一千多年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第三節(jié)荊楚武科舉中員名錄
在查考一系列史料后發(fā)現(xiàn),對武狀元的記載并不完全,有許多武狀元籍貫不 詳,特別是有關(guān)湖北的武狀元記載更是極少。僅有一些零星記載,雖不足為據(jù), 但仍可說明一些問題。現(xiàn)輯撰如下:
文質(zhì):(生卒年不詳)字號不詳,湖北薪水縣人。明世宗嘉靖元年至七年間 中武舉鄉(xiāng)試,嘉靖三十二年(公元1553年)癸丑科兵部武舉會試第一人。據(jù)(實 錄-世宗實錄》載:嘉靖三十二年九月己巳,武舉開科,取文質(zhì)等90名。另據(jù)《黃 州府志》、《湖北通志灘:文質(zhì),嶄水縣人,狀元,錦衣衛(wèi)都督,謚昭義。
謚號是君主時代帝王、貴族、大臣等死后,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。在 明王朝,武狀元死后能得到皇帝謚號的人并不多,可見文質(zhì)生前是有大功于朝 廷的。
張大德(生卒年不詳)字號不詳,湖北安陸人。明神宗萬歷五年(公元1577 年)丁丑科武舉會試第一人。據(jù)《明實錄-神宗實錄》載:萬歷五年,神宗命右春 坊、右諭德何洛文、高啟愚主考武會試,取中武舉張大德等80名?!逗蓖ㄖ镜?載:張大德為湖北安陸人,嘉靖元年(公元1522年)壬午科狀元。由于嘉靖武科 是從第二年開始才有考試,所以《湖北通志》的記載有誤。關(guān)于張大德中武狀元 的史料很少。
劉承禧(生卒年不詳)字號不詳,湖北麻城人。明神宗萬歷八年(公元1580 年)庚辰科會魁,即武舉會試第一人。據(jù)(明實錄》載,萬歷八年九月己卯,神宗皇 帝親命左春坊、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陳經(jīng)邦,翰林院侍講朱康典武舉試。
劉承禧萬歷元年至七年間中武舉鄉(xiāng)試,高中武狀元后的情況史上無記載。 據(jù)< 典州府志》載,劉承禧為萬歷庚辰科會魁,官至錦衣衛(wèi)指揮。
據(jù)查考《湖北通志》及部分縣志,宋及以前湖北地區(qū)的武進士、武舉人無從查 考。明代武進士、武舉人數(shù)查得546人,系史料不全;清代武進士、武舉人查有 3400余人。雖然只有明清時期的記載,但這仍從另一個側(cè)面反映出湖北武術(shù)的 興盛。限于篇幅,現(xiàn)以縣為單位輯錄部分武進士名錄如下:
一、 江夏縣(今武漢市江夏區(qū))
(一)清朝武進士
(順治九年壬辰科)尹清;(順治十五年戊戌科)周茂勛;(康熙六年丁未科)吳 國治;(康熙十五年丙辰科)胡宗道;(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)杜詩韻、楊于昆;(康 熙五十二年癸巳科)周南;(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)岳大中;(雍正五年丁未科)杜 升;(雍正十一年癸丑科)馬國璉;(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)楊士華;(乾隆五十二年 丁未科)田啟泰;(嘉慶七年壬戌科)周天度、田邦麟、傅邦鼎;(道光十二年壬辰恩 科)田茂、楊世華。
二、 漢陽縣(今武漢市漢陽區(qū))
(一)清朝武進士
(順治十二年乙未科)李猶龍、黃之常、易德謙;(順治十八年辛丑科)胡國棟、 劉鐸;(康熙六年丁未科)孟胤;(康熙九年庚戌科)彭繼文;(康熙十二年癸丑科) 陳正國、解斯和;(康熙十五年丙辰科)陳謀;(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)蘇日亨;(康 熙三十六年丁丑科)彭天秩;(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)劉履圻、蘇門楫;(康熙四十 五年丙戌科)蘇門輝;(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)石宮音、黃元溥(康熙五十四年乙未 科)周必達;(雍正八年庚戌科)傅作相;(雍正十一年癸丑科)楊龍、耶宏運;(乾隆 四年己未科)姚方昕;(乾隆十三年戊辰科)肖鐘偉;(嘉慶六年辛酉恩科)彭世杰、 江必達;(道光九年己丑科)劉傳忠;(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)王登瀛;(道光二十一 年辛丑恩科)肖逢春;(光緒十二年丙戌科)張鳴魁。
三、 黃陂縣(今武漢市黃陂區(qū))
(一) 明朝武進士
(萬歷二十年壬辰科澎益嚴(yán);(萬歷四十七年己未科)韓養(yǎng)正;(天啟二年壬 戌科)熊奮渭;(崇禎元年戊辰科)韓范聞;(崇禎十三年庚辰科)肖啟龍。
(二) 清朝武進士
(順治九年壬辰科)韓奕;(順治十六年己亥科)張文宏;(康熙十二年癸丑科) 周嘍;(康熙三十年辛未科)閔世騫;(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)肖起鳳、陳士元;(康 熙四十二年癸未科)周於德;(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)江緒;(康熙六十年辛丑科) 馬云驟;(乾隆十三年戊辰科)龐超然;(乾隆四十年乙未科)劉宗天;(嘉慶四年己 未科)曾大觀(中榜眼);(嘉慶十年乙丑科)雷捷凱;(道光十八年戊戌科)曾傳先; (咸豐六年丙辰科)葉錫麟;(咸豐九年己未科)祝定清;(光緒九年癸未科)段春 茂;(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)韓道義、彭振魁;(光緒十八年壬辰科)葉錫鵬、吳占 鰲、胡鳳山;(光緒二十年甲午科)張壽鼎、曾壽昌。
四、 大冶縣(今大冶市)
(一)清朝武進士
(順治十八年辛丑科)馬鳴瑞;(康熙十八年己未科)齊賢;(乾隆七年壬戌科) 劉浩;(道光九年己丑科)祝步升。
五、 武昌縣(今鄂州市)
(一) 明朝武進士
(萬歷四十七年己未科)吳漢才、夏永清。
(二) 清朝武進士
(康熙九年庚戌科)汪輝然;(康熙三十年辛未科)葉定邦;(康熙三十九年庚 辰科)葉最煩、(科分不詳)葉澤世、田正華;(同治十年辛未科漲國柱;(光緒六年 庚辰科)張殿揚、姜尚蘭;(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)汪金榜。
六、 黃岡縣(今黃岡市)
(一) 明朝武進士
(建文二年庚辰科)操重武;(萬歷二年甲戌科)金來相;(萬歷十四年丙戌科) 吳時喬、金章;(萬歷二十六年戊戌科)杜修、王追蹈;(萬歷二十九年辛丑科)金 城、金印;(萬歷四十一年癸丑科 漲燮;(萬歷四十四年丙辰科)張應(yīng)祖、蔡一申、 徐時濟;(萬歷四十七年己未科)孟淑孔、陶紹侃;(天啟二年壬戌科)李文玉、戴天 顏、余士昌;(天啟五年乙丑科)王吉士;(崇禎元年戊辰科)劉甄賢、徐凈、(科分不 詳)張班。
(二) 清朝武進士
(順治九年壬辰科)張奇;(順治十五年戊戌科)張文光(先);(康熙十八年己 未科)周時中;(康熙三十年辛未科)黃式坦、孫繼仲;(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)李鳳 亨、胡良棟;(康熙六十年辛丑科)王鎮(zhèn)勛(錫);(雍正二年甲辰科 漕紹烈;(乾隆 四十九年甲辰科)胡定泰;(嘉慶六年辛酉恩科)陶開甲、(科分不詳)張尚圣。
七、 黃安縣(今紅安縣)
(一) 明朝武進士
(洪武三年庚戌科)武籌;(景泰七年丙子科庠涉洲;(崇禎十年丁丑科)王融。
(二) 清朝武進士
(順治九年壬辰科)秦文斗(文光);(光緒二年丙子恩科)徐連元、吳錫龍;(光 緒十五年己丑科)劉國棟。
八、 麻城縣(今麻城市)
(一) 明朝武進士
(萬歷二年甲戌科)金行文;(萬歷五年丁丑科 潢萬里;(萬歷八年庚辰科調(diào) 宏謨、劉承禧;(萬歷十一年癸未科)彭信古、劉守有、袁千里;(萬歷十五年丁亥 科)吳應(yīng)邦;(萬歷十七年己丑科)萬吉齡;(萬歷二十年壬辰科)劉僑;(萬歷二十 三年乙未科)羅四維;(萬歷三十四年丙午科)邱坦、梅國林;(萬歷四十七年己未 科)梅廷和;(崇禎四年辛未科)周應(yīng)肝、(科分不詳)劉幼堪、周之寵、肖明時、梅守 盛、黃定儀、喻秉鉞、羅萬有、袁尚綱。
瀏覽224次